1959年美国核打击计划870枚核弹瞄准我国117城是谁阻止行动?

时间: 2025-04-04 06:47:34 |   作者: 血细胞分析仪

  前几年,美国解密了一份名为《1959年研究要求》的报告,长达八百多页的内容中,除了对核战争形势的分析研究外,就是针对苏联、东德等国家的作战方案。

  美名其曰是为降低本国和北约面临的核威胁,可事实上,在报告的中间部分,我们的祖国的众多城市也被他们列为攻击目标,那时候我们还没有生产,自然谈不上对其他几个国家具备核威胁,但作为当时苏联的盟友,美国的870枚核弹已经瞄准了中国的117个城市。

  毛主席早就说过,美帝亡我之心不死。从美国解密的这份报告来看,再一次证明了此论断,如果美国真的实施核打击计划,其后果实很难来想象,可结局大家也都知道,此计划并未实施,问题来了,是谁阻止了这次行动,让老美没能如愿呢?

  事实上,这不是美国第一次产生对华核打击计划。早在1950年年底,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在一次记者会上指出,针对一直在变化的军事局势,他们将会采取必要的措施。那时候曾有记者问到,会不会使用。

  “包括我们拥有的所有武器。”杜鲁门的回答,透露着浓浓的威胁含义,这是美国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赤裸裸表示想要对我们动用核武的意图。

  杜鲁门的想法并不是凭空而来的,那时候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正在朝鲜战场上与我国志愿军激战,穷尽毕生功夫还是没能打得过我们,连番受挫后他才和杜鲁门提出建议,准备往中国空投三十到五十颗。

  除此之外,他甚至还提出,等战争结束后,要在鸭绿江一带设置一条放射性钴地带,用来阻止志愿军再度入朝。

  放射性钴,是在核反应堆中辐照钻产生的钴-60,具有难以估量的辐射性,不仅会严重损害人体机能,患上各种血液疾病,更有甚者还会患癌致死。

  这样的威胁至此一直延续,即便是抗美援朝战争打到相持阶段,我们和美军坐在谈判桌上,核打击也始终出现在他们的谈判辞令中。

  ,他们认为,如果美国一旦启动核武,势必会遭到苏联的疯狂反扑,这些距离苏联较近的国家显然会受到波及。再加上我国地大物博,工业并不集中,投放所得到的效果不佳等种种理由,这个计划被暂且搁置。

  但是,到了1958年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爆发的时候,艾森豪威尔又露出口风,表示有可能对中国启动核打击,同时还把他们的榴弹炮运送到金门,不止一次对我国进行了核武演习,宋美龄也表示,欢迎美国对大陆投放。美国在台湾的种种布置,直到1973年基辛格访问北京,在国家领导人的要求下,他们才在第二年撤出了核武。

  而1959年这一次,美国在报告中标注的摧毁目标,除了包含我国的空军、工业设施外,也把各地政府大楼列为其中。从下面这一长串名单来看,很多人口密集的城市,也成为了他们的攻击目标。

  令人吃惊的是,除了北上广、东北三省、天津、广东等主要城市外,就连云南这种边陲省份也难逃厄运,作为省会城市的昆明被美国安排了八颗,另外一个则是个旧。

  一个面积只有1587平方千米,非流动人口几十万的小城,位于两座大山中间的一个夹沟,为什么也能被美国盯上?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时它是中外闻名的“锡都”,是全世界最早的产锡基地,因为“家里有矿”就得横遭两颗的“待遇”,不得不感叹一句,美国当时的计划,不是为了重创我们,而是想彻底将我们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可怕的是,当时整个美国的核武库总量,完全有能力实现这个计划,可为什么最后还是叫停呢?

  要知道,当时他们对日本动用核武可是毫不手软,喜欢看《那年那兔那些事》的朋友都知道,美日关系就是被广岛和长崎那两套“从天而降”的掌法生生打成了“父子”关系。难不成是美国突然幡然醒悟,体会到和平的可贵了吗?

  时间回到1954年9月,中国军事代表团前往苏联观看军事演习,那是中国人第一次见识到爆炸的威力,当那朵蘑菇云腾空而起时,远在几十公里外的观看台上,代表团团长彭德怀的帽子被爆炸带来的气流直接掀飞在地。

  彭老总一动不动,拿着望远镜沉思不已。他看见无数穿着防护服的苏联骑兵冲进了爆炸区中,天上不断盘旋的米格飞机也迅速被蘑菇云淹没……

  中国从那时起,开始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是当赫鲁晓夫来参加新中国成立五周年庆典,听到我国领导人表示想制造时,他却愣住了,为什么?因为以当时中国的条件,根本搞不出。

  即使是那时候国力强劲的苏联和美国,搞也非常不容易,1945年,美国为了分离出铀-235时,几乎是动用了全美七分之一的电力才成功。

  美、苏两国依照我们国家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进行了无数次推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咱们国家没有能力制造。他们的计算模型并没有问题,哪怕时至今日,用同一套公式去衡量当时的中国,得出的结论恐怕还是一样。

  1955年1月15日,一场绝密会议在召开,因为会议上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材料和记录,众人并不知道毛主席主持召开的这场会议,究竟是在讨论什么内容。

  直到1987年,中央文献研究室根据周总理在会议召开前一天写在台历上的一行字——约谈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才最终得知,就是在那次会议上,中国的核工业开始迈向伟大艰辛的历程。

  会议地点在菊香书屋,等人一一到场后,毛主席开门见山地说:“今天就是邀请李四光和钱三强,来讲讲原子能的问题,我们在座各位都是小学生,你们给我们上上课。”

  李四光那时任国家地质部部长,他让副部长刘杰把一块铀矿石放到桌上,钱三强拿着接通电源的盖革计数器靠近铀矿石,立即发出响声,再把计数器拿开,声响就没了。毛主席等人很好奇,纷纷上前尝试,得到的效果一样,顿时引起一片惊叹声。

  接着李四光对我国当时掌握的铀矿资源情况作了全面汇报,钱三强则对几个发达国家原子能发展情况,还有我国培养科技人才的工作进展进行介绍。

  “我一个人说了不算啊。”征求完各位参会领导人的意见后,毛主席表示,搞这个问题,他已经想了三年。既然咱们国家已经发现了铀矿,也储备了一些人才,早晚都要搞,不如现在搞。

  “这是决定命运的一件事。”在屡次遭受美国核威胁和对国际形势深思熟虑后,毛主席下定决心,举全国之力也要造出。

  尽管后来我们和苏联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从内容上来说,他们会给我们提供教学模型和图纸,但涉及到这种大杀器,苏联又怎么可能无条件地帮助我们呢?

  1958年,他们向我们提出了两个要求,除了共同搭建一个长波电台外,另外一个则是要建立联合潜艇舰队,苏联的意思是为了对付美国,可这也意味着,我们的祖国的领土上将会再次出现外国军队。

  这样的条件,毛主席自然不肯答应。中国人为了民主独立浴血奋战那么多年,好不容易才走到今天,又岂能轻易再被别人遏制住,因此,在1959年赫鲁晓夫最后一次参加我国的国庆大典时,他对毛主席说,苏联不会再向中国提供技术了。谈话结束的第二年,苏联专家陆续撤走。

  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国家又正处于艰难时刻,中国刚刚启航的事业又该何去何从?

  在罗布泊深处的荒原上,一行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正在荒漠中紧锣密鼓地从事着一项伟大的事业。

  因为没有计算机,别人一秒钟就能算出来的结果,我们只能靠手摇的计算机、计算尺,甚至是算盘来计算。没有现成的图纸,只能靠自学、平日的积累一点点慢慢摸索。那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没有充足的食物,科学家们只能挖草根,拿树叶子熬粥喝,实在太饿了,嘴巴里含颗蜜枣,假装吃了舍不得咽下去。

  他们原本有着各式各样的爱好,喜欢电影、喜欢音乐剧、喜欢闲暇时徜徉在艺术的海洋中陶冶情操;他们本来可以留在发达国家,继续在优渥的条件中深耕自己热爱的领域,实现享誉全球的理想。可为了在中国种下一棵“苹果树”,他们放弃了太多太多。

  这项浩瀚的工程背后,除了无数科学家的呕心沥血外,也有各行各业的人默默贡献着力量。来自中国科学院冶金部、化工部、机械部、航空部、电子部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的900多家工厂,各大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都加入其中。

  各项工作飞速进展的同时,也预示着我们的祖国将拥有自己的第一朵蘑菇云,可是,一个问题依旧困扰着大家,到底能不能顺利爆炸?

  就在准备试爆的前几天,刘杰收到了一封来自罗布泊的急电。里面提到,除了铀-238自发裂变产生的中子会导致提早核爆,化学爆炸也很有可能无法激发核爆炸。

  获悉情况的周总理很快把刘杰叫进办公室,经过讨论,刘杰排除了化学爆炸的可能性,可是对铀自发裂变的概率,他也拿不准。

  周总理当即决定,找专家再推算一番,他叮嘱刘杰:“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半个小时后,刘杰赶到研究所,立马喊来了物理学家周光召、黄祖洽和数学家秦元勋。他告诉几位学者:“情况有变,现在必须重新计算成功率,你们抓紧时间,八小时内给我结果。”

  几位科学家也不敢怠慢,连夜开展工作,总算在凌晨时分得出相关数据,结果表示,我国爆炸试验的失败率小于万分之一。

  10月15日,各单位接到了统一命令,16日为“零日”,务必做好一切准备。

  原本初步商定的时间是在10月14日,但是基地天气预报部门了解到,从15日开始,才会出现符合试验要求的好天气,因此,总指挥张爱萍把这份天气预报递到了。

  毛主席和周总理很快进行了批示,同意张爱萍根据现场气象情况决定起爆日期和时间,同时要求往来通讯均采用暗语。

  遵照指示,基地人员一律用“暗语”沟通,比如“1064”意思为首次,“穿衣”说的是装配,“血压”则是指代气象等。

  为了严加保密,核试验现场与北京决策层的信息沟通办公室门窗都钉上两层厚厚的毯子,里面的电话一头连接基地,一头连接周总理、贺龙等首长办公室。

  10月15日,基地气象部门认为16日符合试验条件,在那条保密电话的通话中,敲定了最终试验时间,正点减四15丈,也就是16日下午3时。

  1964年10月16日15时,随着倒计时结束,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伴随着巨响横扫无边的戈壁,它最后定格成一团伫立于天地之间的蘑菇云。

  那时候,是美国时间凌晨三点,约翰逊在沉睡中惊醒,他在声明中称,中国释放的是钚-239制成的钚弹。直到几天后,他们捕捉到蘑菇云的尘粒,才不得不改口说,中国的第一颗使用的是铀-235。

  我们的老邻居印度和日本自然是压力倍增,英国等媒体表示对中国的鲁莽感到遗憾,苏联在报纸不起眼的角落用短短几百字报道了这一内容,法国则表示,随着中国第一颗的爆炸,世界形势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都得到了改变。

  很多年后,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提到,他不明白,为什么当初毛主席会发那么大的火,美国人也不懂,那些原本在美国有大好前途的科学家们,为什么宁愿冲破一切枷锁也要回到中国,去为一个难以实现的事业奉献所有。

  面对帝国主义多年来的核讹诈、核威胁,和金门炮击时候所谓的“蚊子叫,听不见”等羞辱,深深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中国国境内腾飞的这片蘑菇云,除了让对抗的两个国家最终握手言和外,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意义。

  1970年3月5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正式生效,这意味着,非核国家不可以研制核武器。

  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中国一直在努力尊重人类共同的道德规范,因此绝对不可能去违背这个条约,做一个无赖。

  试想一下,倘若不是我们力求争先在条约生效前成功制造出,我们即将面临的将会是什么?

  对于中国来说,从来都不是武器,我们永远都不会主动开启潘多拉的魔盒。它代表的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这里面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气节。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美国最终叫停了对华核打击计划,是因为赫鲁晓夫的及时介入,是他阻止了美国企图杀死我们每一个人的邪恶用心。

  真正阻止美国的是核战争本身和我们自己,正因为他的对手已经不再是一个毫无还击之力的人,他才真正有所忌惮

  请记住这些名字: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因为他们,才有了中华民族不甘被欺负、被讹诈,众志成城创造出来的“两弹一星”奇迹,正是那朵震惊世界的蘑菇云,才让我们的祖国迎来了相互制衡的发展历史机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联络帝迈
返回
顶部